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薏苡仁

薏苡仁,一名米,謂堅硬有贛強之意。一名回回米,一名薏珠子,能健脾益胃。馬援在交趾嘗珥薏苡以勝瘴,呼為珠,載其種還,人讒以為珍珠。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薏苡仁名稱之來源及講述馬援載薏仁回國種植之故事。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相傳東漢大將軍馬援在交趾(相當於今廣東、廣西大部、越南北部和中部)作戰時,因南方山林濕熱蒸鬱、瘴氣流行,便和士兵們經常食用薏苡仁。食用薏苡仁後戰士們不僅感覺身體輕爽,更能戰勝瘴瘧之氣。後來馬援在平定南疆凱旋歸來時,裝了一車薏苡仁回來,作為種子以引種栽培。薏苡仁性微溫,味甘,淡;歸脾、胃、肺經。利水滲濕的功能可幫助健脾滲濕,清熱排膿。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濕痹拘攣,脾虛泄瀉,肺癰,腸癰,扁平疣等症。薏苡仁藥力頗緩,宜多服以及久服。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臺灣通志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薛紹元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