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佛耳草

佛耳草即鼠麴草,解風寒熱,止泄。鋪艾作煙筒熏久嗽尤效(「噶瑪蘭廳志」)。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鼠麴草的用途。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鼠麴草,又叫菠菠草、佛耳草等,它的莖葉都可入藥,為鎮咳、祛痰、支氣管疾病及非傳染性潰瘍、創傷之常用藥。據八百年前金代典籍《宣明論方》中「焚香透膈散」的記載,鼠麴草可用在治過勞性咳嗽,胸腹壅悶時可用佛耳草、鵝管石、款冬花等藥材分研成末,每次用一錢藥末,安在爐子上焚燒,以開口吸煙在喉中。這跟《臺灣通志》用佛耳草配艾草焚燒有意曲同工的意涵。 可將鼠麴草洗淨後搗碎加入糯米團當中即可製成有清香的草仔粿,因為一般是在清明節製作,所以又稱清明草。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臺灣通志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薛紹元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