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一名淡芭菰,種出東洋。莖葉皆如牡菊,取葉曬乾,細切如絲,置少許管中,燃吸其烟,令人微醉;不食輒思,亦名相思草(「諸羅縣志」)。北路生而不殖(「臺灣府志」)。烟葉草一名淡芭菰,一名相思草(「彰化縣志」。謹案:「彰化志」於烟葉草下注釋與「諸羅志」略同,又有「煙草注」云:形如韭,種之盆,能辟火煙。疑此與淡芭菰別為一種,今不錄)。
本條史料主要描述吸食煙草後的症狀。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煙草原產自中南美洲,後來藉由歐洲殖民者傳播至全世界並在各地廣為種植。在古代,煙草很長時間都被用來緩解各種疼痛,並配合其它草藥來治療感冒。煙草傳入歐洲之後,歐洲還用煙草來治療破傷風、黑死病,被人視為「聖藥」。不過,由於煙草中含有成癮性生物鹼尼古丁,長期吸食煙草會導致成癮問題。菸草中的成癮性生物鹼尼古丁吸食進入肺腔後,並經由血液輸送,也能通過血腦屏障,因此可直達腦部,一般平均吸均7秒即可到達腦部。另外尼古丁在人體中的半衰期為2小時。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