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耳草,葉圓面綠而背紅,八芳草之一也。喜陰溼,能治耳疾(俱同上)。背紫有毛,花黃和鹽搗之,可治耳疾。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虎耳草的外形及用途。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虎耳草又名石荷葉、金線吊芙蓉、老虎耳等,產自中國河北、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十七世紀時,虎耳草引入臺灣,在臺灣中、北部中、低海拔的陰濕地帶十分常見。虎耳草以全草入藥,微苦、辛、寒,有小毒,其功效為祛風,清熱,涼血解毒。虎耳草可用在風疹上,亦可泡茶用來處理風熱感冒導致的聲帶乾燥喑啞。細菌性感染導致的蜂窩性組織炎又稱丹毒亦可用虎耳草來涼血解毒,咳嗽吐血以及肺熱肺癰也可以用虎耳草來涼血解毒。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