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紅、白二種,又幹小者、名曰竹蔗,煮汁成糖(「臺灣府志」),邑產甚多(「鳳山縣志」)。性溫,漿甘(「彰化縣志」)。皮有青、紅二種(「噶瑪蘭廳志」)。性冷,味甘(「淡水廳志」)。湖東西、南寮等社有之(「澎湖廳志」,謹案:蔗味甘,故謂之甘蔗。狀似竹,故謂之竿蔗。又名藷蔗。「西京雜記」云:藷蔗,二十五區是也。又考司馬相如「樂歌」云:太尊蔗漿析朝酲,是蔗漿也可消酒)。
本條史料主要引述臺灣各地地方志介紹甘蔗的形態及用途。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臺灣糖業史大約始自17世紀的荷蘭統治時期,當時臺灣便是靠種植甘蔗為製糖的原料。甘蔗有兩種,一種是外皮青綠帶點白粉,形如竹竿,是製糖的「原料甘蔗」,就是史料中所稱呼的竹蔗,民間也叫它「白甘蔗」,甜度高,但口感極硬,相信許多五,六年級生都有為了啃竹蔗而掉乳牙的共同記憶;另外一種就是我們現在市面上可以看到的,俗稱「紅甘蔗」,甜度較低。甘蔗不只可以解酒,還可以治咳嗽。把紅甘蔗切一段一段,然後用火烤,可使紅甘蔗帶有焦糖的香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