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草木狀」云:黃梨一名鳳梨,無榦,有葉如鳳尾:蒂有柄,似金瓜,芒刺周匝,為魚鱗圓暈,作古錦文,味甘涼,沁心脾(「淡水廳志」)。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鳳梨的形態及食用價值。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鳳梨,台語稱ông-lâi(王梨),客語稱vongˇ liˇ(黃梨)。依照民間習俗,在商家開市拜拜或候選人競選時,大家總是拿鳳梨來祈福,因為它除了食用外,還存有閩南語「旺來」的吉祥含意。有少數人的體質容易對鳳梨酵素過敏,在吃鳳梨15-20分鐘後會出現嘴麻、頭痛、腹瀉、嘔吐、皮膚癢等過敏反應,這就是民間所謂的「鳳梨痧」。為了預防「鳳梨痧」的發生,臺灣先民所提供的小撇步就是—沾鹽吃。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