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芋,有二種:紅者呼為檳榔紅,白次之;熟較內地亦早,六月初旬即可食。多食滯氣,不似內地滑潤。南路番仔芋一名糯米芋,有重十餘斤者,味佳(「赤嵌筆談」)。


本條史料主要講述芋的種類及食用價值。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史料中稱為檳榔紅的芋頭,現在叫作「檳榔心芋」。檳榔心芋的特徵是塊莖的剖面灰白色的肉裡,有紫紅色的紋路,與成熟檳榔子剖開後,散佈在白色的胚乳之中棕色的皺摺紋路非常相似。目前檳榔心芋仍是臺灣農業栽種的主要品種。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臺灣通志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薛紹元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