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燭草:生池沼中,葉如蒲,花若燭,可治刀傷。
本條史料介紹水燭草的外形及藥效。
《臺灣通史》作者連橫,費十年時間(1908年至1918年),仿效司馬遷《史記》體例著成此書。書中記載605年(隋煬帝大業元年)至1895年清朝期間共1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分為紀4、志24、傳60,共88篇,36卷,約有60萬字,另附表目101項。
水燭草,又名「香蒲」,端午節常採其葉與艾草、菖蒲等民俗植物插在門口,以期避邪、避瘟疫、避蟲蛇。水燭草常出現在水生池、沼澤,最高可長到兩公尺。其花粉又稱「蒲黃」,有止血、活血、消瘀的功用。至於其葉子可做草繩和草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