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麥門冬 蒲公英 益母草

麥門冬 蒲公英 益母草


本條史料列出麥門冬、蒲公英、益母草三種草藥之名。


《臺灣通史》作者連橫,費十年時間(1908年至1918年),仿效司馬遷《史記》體例著成此書。書中記載605年(隋煬帝大業元年)至1895年清朝期間共1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分為紀4、志24、傳60,共88篇,36卷,約有60萬字,另附表目101項。


麥門冬又名麥冬,塊根乾燥後即能食用,味甘、微苦。《本草綱目》云:「麥門冬可補髓、通腎氣、定喘促,使人肌膚滑澤。」性質較寒涼,氣弱胃寒的人不宜使用。蒲公英對熱毒所致的乳癰腫痛、疔瘡有良好的效果,可單獨煎汁內服,或外敷局部;也可配合銀花、連翹、地丁草、野菊花、赤芍等其他清熱解毒藥同用。至於益母草,從藥名就可以聯想到是對女性,特別是產婦特別有益的藥材。婦女生產後必有敗血瘀濁停留,益母草能化去停留的敗血,讓產母受益,所以有「益母」之名。益母草也是古代知名美容方的主要成分之一,據唐代醫學家王燾編輯整理的《外台秘要》所載「武后(武則天)留顔方」可知,留顏方是用益母草燒灰精製而成的。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臺灣通史卷二十八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連橫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大正年間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