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草:葉紫綠而細,生附地上。婦人少乳者和雞之,能通乳竅。
本條史料介紹乳草的用法及藥效。
《鳳山縣志》是記錄清代臺灣鳳山縣歷史沿革與風土人情的文獻。1719年(清康熙58年),知縣李丕煜因為諸羅縣有志而鳳山縣無志,因此上奏朝廷,希望能編修《鳳山縣志》。及後李丕煜延攬陳文達、李欽文等儒生共同編撰,終於1720年編成並正式刊行。
乳草的種類相當繁多,均屬夾竹桃科植物,臺灣民間通常以植物外觀來作分類稱呼,如大本、細本、紅乳仔草、白乳仔草等。本條史料所指的能通乳竅的乳草是指大飛揚草。乳草之所以得名可能跟折斷植物的莖後,會有白色乳液流出有關。更因為有乳液流出,人們聯想到大飛揚草或許對產後婦女乳汁不足有所助益,因此用於通乳竅。根據民間的使用經驗,婦女服用大飛揚草燉豬腳或雞湯後能促進乳汁分泌。另外,乳草亦可外用,用法是取一把新鮮的大飛揚草,約成人一握的量,搗爛後與熱水及少許食鹽攪勻,然後外敷在患處,可治療乳腺不通和乳腺炎。另外,大飛揚草是有毒植物,其白色乳液有小毒,不可食用,若不小心觸碰到要及時清洗,以免誤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