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樹無甚大,隨處皆生。有五葉、七葉二種;七葉者,能療中暑之症。
本條史料在介紹荊(七葉)的外貌特徵及藥效。
《鳳山縣志》是記錄清代臺灣鳳山縣歷史沿革與風土人情的文獻。1719年(清康熙58年),知縣李丕煜因為諸羅縣有志而鳳山縣無志,因此上奏朝廷,希望能編修《鳳山縣志》。及後李丕煜延攬陳文達、李欽文等儒生共同編撰,終於1720年編成並正式刊行。
荊俗名埔荊,即埔薑。小木叢生,枝葉婆娑,有五葉、七葉兩種,荒阪洲渚多有之。行人中暑者,取七葉荊心嚼之,或縛臍間,立愈。此外,埔薑配合蘄艾、菖蒲一起熬水熱敷,可以治療肩關節痠痛不適;燃燒其枝葉則可驅除蚊蟲。臺灣民間習慣稱它為「埔薑仔」,用途相當廣泛;昔日著名的「楓港炭」木材便取自蒲薑,以耐燒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