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金銀花

金銀花:蔓生,花白,隔夜而黃;解毒之用。「本草」謂即忍冬藤花是也。又名鴛鴦草。


本條史料主要講述金銀花的植物型態與療效。


《鳳山縣志》修者為知縣李丕煜,實際編纂者為陳文達、李欽文與陳慧,該書大約1718年(清康熙57年)年底、1719年(清康熙58年)年初開始編纂,於同年6月完稿,隔年(1720年)刊行。


金銀花俗稱忍冬花,中藥材使用的是它的乾燥花苞。金銀花的花蕊與花瓣最初是白色的,經過幾天之後轉變為黃色,因為枝條上陸續地開花,新舊相參,黃白相映成趣,所以稱為金銀花,又叫做鴛鴦草。金銀花是一種藤蔓類植物,會攀附於其他樹木之上,它的藤也可以入藥使用,稱為忍冬藤。其實金銀花的藤、葉、花皆可以入藥,且功效相同,都有解毒、退火、消炎作用,只是大約宋代以後,飲用花茶的文化開始流行,忍冬便漸漸地以花入藥為主。其嫩葉與花皆可當作野菜食用,但需要先汆燙以去除苦味。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鳳山縣志卷之七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陳文達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乾隆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