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檳榔

檳榔:樹似栟櫚,葉亦相類。榦有節,有房如籜。花在房中,花開而房脫;色白,細而香。一穗結實數百粒,熟於秋。切開,夾以扶留藤、蠣灰食之,可去瘴氣。淡水產甚多。


本條史料在介紹檳榔的性質與食用功效。


《鳳山縣志》的修者為知縣李丕煜,實際編纂者為陳文達、李欽文與陳慧,該書大約1718年(清康熙57年)年底、1719年(清康熙58年)年初開始編纂,於同年6月完稿,隔年(1720年)刊行。


臺灣原住民族與南島語系各民族有很多近似的飲食習慣,嚼食檳榔就是其中之一,檳榔也在祭典與訂婚典禮等場合扮演重要角色。檳榔在臺灣有「臺灣口香糖」之稱,因為很多臺灣人都會透過咀嚼檳榔來提神。檳榔具有止痢、驅蟲、縮瞳、興奮等效果,其主要成分包括多酚化合物、檳榔鹼、粗纖維、脂肪、醣類等。不過,1992年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證實,檳榔為第一類致癌物,檳榔所含有的檳榔鹼可誘導腫瘤產生,導致口腔癌的出現。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鳳山縣志卷之七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陳文達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乾隆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