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枸杞菜

枸杞菜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枸杞菜:陸璣曰:『一名苦杞。生於春;味苦,食之能清心明目。子可入藥。惟甘州出者佳』。


本條史料在介紹枸杞菜的性質與食用功效。


《鳳山縣志》的修者為知縣李丕煜,實際編纂者為陳文達、李欽文與陳慧,該書大約1718年(清康熙57年)年底、1719年(清康熙58年)年初開始編纂,於同年6月完稿,隔年(1720年)刊行。


枸杞葉是茄科植物枸杞或甯夏枸杞的嫩莖葉,別名地仙苗、甜菜、枸杞尖、天精草等。枸杞的根、莖、葉、花、果實皆可以入藥,現今中醫常用其果實與根皮,治療反覆發熱、低燒很常用的「地骨皮」就是枸杞的根皮。枸杞藥材看起來像紅色的小型葡萄乾,除了作為藥用,也常加入菜餚中烹飪,例如在絲瓜炒蛤蜊中加入枸杞,一方面增添風味一方面也是以紅色的枸杞作為色彩點綴。由於味道甘甜,也如同葡萄乾一樣,能夠直接作為零嘴食用。枸杞葉在中醫上被稱為「地仙」,據說就是得之於宋代文豪蘇東坡,枸杞葉可代茶飲,也有跟枸杞一樣補肝陰、益精明目的良好效果。枸杞葉也是俗稱的山珍食材,常見的吃法有涼拌枸杞菜、薑炒枸杞菜,枸杞菜瘦肉湯等。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枸杞菜 / 撰寫者: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602256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資料來源
鳳山縣志卷之七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創作者
陳文達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乾隆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