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嘮碡草、龍舌黃、羊甘草

嘮碡草、龍舌黃、羊甘草(俱治黃疸)。


本條史料主要講述嘮碡草、龍舌黃、羊甘草等三味藥都有治黃疸的療效。


1762年(清乾隆27年)起臺灣府知府余文儀主修「府志」稱《續修臺灣府志》(通稱《余志》),而在1774年(清乾隆39年),余文儀在福建巡撫任上刊行,總計26卷。


轉骨是臺灣特有的說法,顧名思義,是希望青春期少男少女在經過食藥的調理後,男的可以順利轉骨,長的又高又壯像大樹一樣,女的氣血調和,身材有致。嘮碡草又稱三腳破,是中南部一代用來轉骨的重要藥材之一,它的用法就如同九層塔頭燉雞或九層塔排骨的燉法一樣,加入鹽、酒等調味品做成香噴噴的湯品燉服,但是據說開黃色花的三腳破是效果最好的。嘮碡在臺灣全島低海拔闊葉林下極為常見。東南亞如越南、柬埔寨和寮國等地都有生長,也都以此藥材當作清熱解毒劑使用。中國廣東地區民眾普遍飲用的「涼茶」中,也多有放入這種植物。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續修臺灣府志卷十八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余文儀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乾隆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