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薏苡(薏仁)

薏苡(臺產甚多,較內地差小)。


本條史料在介紹薏仁在臺盛產。


1762年(清乾隆27年)起臺灣府知府余文儀主修「府志」稱《續修臺灣府志》(通稱《余志》),而在1774年(清乾隆39年),余文儀在福建巡撫任上刊行,總計26卷。


薏苡,即臺灣俗稱之薏仁。薏苡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腳氣及脾虛泄瀉、濕痹拘攣、肺癰,腸癰。除了入藥外,薏苡亦可用於日常食用。薏苡可用於炊飯或煮粥,亦可搭配其他食材來煮湯,常見的有綠豆薏仁湯、四神湯、薏仁排骨湯等等。不過,由於薏仁性微寒,虛寒體質的人不宜長期食用。綠豆薏仁湯在各地有不同的的特色,有些商家是將薏仁煮好後,加入綠豆湯中,整體以綠豆湯為主體,清爽中微微帶有薏仁的嚼勁;有些店家則相反,以薏仁湯為基底,摻入綠豆,吃起來濃郁香滑,與軟綿的綠豆融為一體。與其他地方不同,臺灣南部有一特殊喜好,會將粉角常加入綠豆薏仁湯中,增添嚼勁與飽足感。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續修臺灣府志卷十八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余文儀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乾隆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