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香櫞

香櫞(形圓而長,切片拌糖,可充茶品)。


本條史料在介紹香櫞的形態與食用方式。


本條史料輯錄自《重修臺灣縣志》,《重修臺灣縣志》是清。1749年(清乾隆14年)上任之臺灣縣知縣魯鼎梅認為康熙年間所修之《臺灣縣志》已過於老舊,需要重修,遂於1751年(清乾隆16年)倡議重修而成之方志。內容包括有行政區劃、財政賦役等,也記載了清朝駐臺灣官員的事蹟。


香椽,又稱香櫞、香水檸檬,芸香科植物。味辛,苦,溫,歸肝、脾、胃、肺經,可食可藥。以果實做為藥用部位,具有理氣化痰、止痛消炎的功效。其變種就是佛手柑,由於型態獨特如佛像的手指,果實金黃,象徵吉祥,有「果中珍品,世間奇果」之美譽。香椽與其他柑橘屬植物一樣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佛手柑可添入茶葉,搭配其餘中草藥,製成茶飲,貯藏時間愈久,香氣更濃,沖泡服用令人氣爽神怡。香櫞也可加工製成蜜餞,作為茶點零嘴食用。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重修臺灣縣志卷十二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王必昌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乾隆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