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即海菜。青色,似菜而小。春時,生海底石上。或云即猴葵。色赤,大者為鹿角菜。本草云:出東海者有大葉、馬尾二種。味鹹,能軟堅。性寒、能行水、消癭瘤結核,治痰飲、腳氣、水腫之濕熱。澎地止有大葉一種。土人采其嫩者,和米煮粥食;粗而老者,采以飼豬。亦濟人之物也。
本條史料主要講述海藻的植物型態及療效。
《澎湖紀略》凡十二卷,胡建偉纂輯。胡建偉,廣東三水人;學者稱「勉亭先生」。清乾隆己未(4年),成進士。後來由閩縣知縣陞授澎湖通判。在任四年,公餘成此書。書有十二紀,曰天文、地理、官師、文事、人物、武備、風俗、土產、賦稅、戶役、倉儲、藝文,紀各為卷。此書據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抄本整理排印。
海藻除了作為一種常見的食物之外,更是一種中藥材。《本草綱目》:「海藻,鹹能潤下,寒能泄熱引水,故能消癭瘤、結核、陰潰之堅聚,而除浮腫、腳氣、留飲、痰氣之濕熱,使邪氣自小便出也。」文獻中提及可以治療癭瘤(咽喉部腫大如瘤),或許是當時碘攝取不足造成的甲狀腺腫,以富含碘的海藻治療,有很好的效果。另外下肢腿部浮腫或是水腫,也可將海藻以煎服的方式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