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艾:花似野菊而小,揉其葉,晒乾,可灸百疾,故名醫草。西王母曰:「仙家須藥,有靈叢艾」。


本條史料是講述艾草的植物型態及療效。


《臺灣縣志》全書共十卷,主修者是臺灣府海防補盜同知兼攝臺灣縣事的王禮,為臺灣最早設置的三個縣(臺灣縣、諸羅縣、鳳山縣)最晚編成的縣志。


艾草也有「醫草」的別名,中醫所為人熟知的針灸技術,其實是針法與灸法的合稱,灸法是利用熱源刺激身體局部區域,進而達到調整免疫、祛病除寒的療效。而灸法最常用的熱源,就是將艾草加工,取出植物纖維製成細緻的艾絨,作爲燃燒材料。除了醫療用途,其實在古代,艾絨因為易於燃燒的特性,原本的功用就是用來生火與保存火種。艾草尚有另一個名字—「冰台」,晉朝張華的《博物志》記載,古人用冰塊加工為凸透鏡,以聚集陽光使艾絨燃燒,故而艾草有了這個特殊的別稱。甚至被引申為驅禳毒氣,驅逐疫鬼。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臺灣縣志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王禮主修,陳文達編撰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康熙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