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花似野菊而小,揉其葉,晒乾,可灸百疾,故名醫草。西王母曰:「仙家須藥,有靈叢艾」。
本條史料是講述艾草的植物型態及療效。
《臺灣縣志》全書共十卷,主修者是臺灣府海防補盜同知兼攝臺灣縣事的王禮,為臺灣最早設置的三個縣(臺灣縣、諸羅縣、鳳山縣)最晚編成的縣志。
艾草也有「醫草」的別名,中醫所為人熟知的針灸技術,其實是針法與灸法的合稱,灸法是利用熱源刺激身體局部區域,進而達到調整免疫、祛病除寒的療效。而灸法最常用的熱源,就是將艾草加工,取出植物纖維製成細緻的艾絨,作爲燃燒材料。除了醫療用途,其實在古代,艾絨因為易於燃燒的特性,原本的功用就是用來生火與保存火種。艾草尚有另一個名字—「冰台」,晉朝張華的《博物志》記載,古人用冰塊加工為凸透鏡,以聚集陽光使艾絨燃燒,故而艾草有了這個特殊的別稱。甚至被引申為驅禳毒氣,驅逐疫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