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蕷:本草經:「薯蕷一名山芋。益氣力,長肌肉,除邪氣;久服,輕身,耳目聰明,不饑,延年。生嵩山,野人謂之土藷,秦、楚名玉延」。
本史料主要說明薯蕷的功效與生長地。
《臺灣縣志》全書共十卷,主修者是臺灣府海防補盜同知兼攝臺灣縣事的王禮,為臺灣最早設置的三個縣(臺灣縣、諸羅縣、鳳山縣)最晚編成的縣志。
其實薯蕷是山藥的本名,至於為什麼改為山藥,則是因為「避諱」。在唐代,因唐代宗名為李「豫」,為了避諱,因此將薯「蕷」改名為薯「藥」。到了宋朝,宋英宗名為趙曙,再度因為避諱「曙」,「薯」藥被改名成了「山」藥。薯蕷適合在秋天食用,除了補益氣,更可顧腸胃。《本草綱目》云:「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可見薯蕷功效甚多。因為古代普遍缺乏營養與糧食,所以在古人看來,能夠讓肚子吃的飽,有力氣的,都是很好的藥物。常見的薯蕷料理方法有煮湯、切絲清炒,也可以磨成泥、或者做成煎餅,是臺灣常民生活的餐桌佳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