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蔓生,葉長,根圓。有赤、白二種。葛稚川云:「兔絲之草下,有茯兔之根」。淮南子云:「千歲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絲」。抱朴子按:「老子玉策:松脂入地,千年變為茯苓、千年變為琥珀、千年變為石膽、千年變為威喜」。臺之所有者,非真茯苓也。
本條史料主要講述臺灣產土茯苓的植物型態。
《臺灣縣志》全書共十卷,主修者是臺灣府海防補盜同知兼攝臺灣縣事的王禮,為臺灣最早設置的三個縣(臺灣縣、諸羅縣、鳳山縣)最晚編成的縣志。
一般來說,當我們看見某一種中藥,前面被冠上「土」或其他的字時,通常表明這兩種藥物長的很像,但並非同一種藥物。像是茯苓是一種真菌,土茯苓則是植物的根莖。中藥在藥材辨別與命名上,由於古代沒有相片,各地交通不便,常有自己的方言,對植物的別名也是隨著各地而不同,甚至有異物同名的現象。例如土茯苓又名仙遺糧、冷飯團、禹余糧,相傳大禹在山中長途跋涉時,因為食物吃完了,只好找找看山中有沒有課已食用充飢的植物,因為土茯苓質地較軟,可以生吃味道像山藥一樣,所以大禹便選擇了它作為充飢糧食,而不吃其餘的野草,故它又被稱為禹余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