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榦直上,短節無旁枝。葉似椶竹,花小如龍眼。有香實如棗而色綠。一穗數百枚,中空有水。臺人和灰並荖藤食之,能醉人。子如杏仁,即藥之檳榔子;其外瓤,即大腹皮也。
本介史料在介紹檳榔的外型、葉、花與果實。
本條史料輯錄自《番社采風圖》,《番社采風圖》為清代御史六十七(本名已不可考)駐臺時,責人描繪臺灣原住民捕魚、捕鹿、耕種、刈禾、舂米、織布等風俗,並將編輯成書。圖畫相當生動寫實,目前於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及臺灣圖書館各有藏本。杜正勝院士評論本圖的價值時表示:「此帖雖然不敢謂為足本,然因畫境寫實,深具史料價值,頗可推考臺灣歷史初期(約西元1600-1750年)平埔族之社會面貌與文化特徵,有助於臺灣歷史,尤其是平埔族史之研究甚大。」
臺灣嚼食檳榔的習慣,可能源自南島語系各民族,也可能傳承自中國古代士人文化。歷史上許多名人喜歡嚼食檳榔,包括了唐宋八大家的蘇東坡、韓愈等名士。檳榔既是果品,是祭典等場合的民俗植物,同時也是婚禮文定必備的禮品。在臺灣社會被部分職業從業人員作為提神之用,因此,檳榔在臺灣有「臺灣口香糖」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