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薄荷

薄荷:辛,能散涼,能清升浮,能發汗;虛人不宜多服。本草蘇頌注:「江、浙間,人多以作茶飲之」。


本條史料是講述薄荷的氣味與食藥功效。


本條史料出自於《恆春縣志》。《恆春縣志》是恆春縣的方志,主修者是時任恆春縣知縣陳文緯,總纂為屠繼善,書成於1894年(清光緒20年)。然而書成之時正好遇到甲午戰爭並將臺灣割讓日本,書稿便被陳文緯帶回中國,因此在當時並未刊行,且不知書稿流向。1948年冬天,臺灣大學教授方豪意外於中研院史語所搬遷來臺的文物資料中發現了《恆春縣志》的書稿,之後交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將書稿校對後出版。


不少人喜歡吃薄荷糖,含在嘴裡一股清清涼涼的感覺,既提神又醒腦!但是很少人知道,早在明代,薄荷糖就已經開始流行。明代中醫典籍《簡便單方》就記載了薄荷糖的作法,它是以白砂糖放在鍋中,加少量的水,以小火煎熬至較稠厚時,加入薄荷細粉、調勻,再繼續煎熬至用鏟挑起即成絲狀,而不粘手時,停火。將糖倒在表面塗過食用油的大搪瓷盤中,待稍冷,將糖分割成條,再分割成塊的糖塊。在當時這可是化痰、利咽膈、治風熱的良藥呢!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恒春縣志卷九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屠繼善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