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葉:味辛香,溫,發表散寒。子與葉同功,梗下氣。爾雅:「蘇,桂荏」;註曰:「蘇,荏類之草也。以其味辛似荏,故一名桂荏」。
本條史料主要講述紫蘇的氣味與功效。
本條史料出自於《恆春縣志》。《恆春縣志》是恆春縣的方志,主修者是時任恆春縣知縣陳文緯,總纂為屠繼善,書成於1894年(清光緒20年)。然而書成之時正好遇到甲午戰爭並將臺灣割讓日本,書稿便被陳文緯帶回中國,因此在當時並未刊行,且不知書稿流向。1948年冬天,臺灣大學教授方豪意外在中研院史語所搬遷來臺的文物資料中發現了《恆春縣志》的書稿,之後交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將書稿校對後出版。
蘇葉是紫蘇之葉,之所以命名為紫蘇,除了葉子紫紅色之外,主要是為了與白蘇區別。白蘇古名為「荏」,紫蘇外型似白蘇,但是氣味更辛香,如桂樹一般,所以別名為桂荏。新鮮的紫蘇葉食療價值相當高,最為一般民眾所熟悉的是解魚蟹毒,因此魚鮮類壽司經常搭配紫蘇,來降低海產類食品的毒素。中了魚、蝦、蟹毒,或是吃了太多生冷瓜果,導致嘔吐腹痛拉肚子,可以用紫蘇葉加生薑煎湯服用,以緩解腸胃不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