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雞血籐(雞血藤)

雞血籐(雞血藤)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雞血籐(雞血藤)

雞血籐:粗細不一,有大如臂者,皮青紫色。多皴;斷之,汁湧而出,鮮紅如雞血,故名。按:雲南向有此膏,為婦科要藥。今臺北藥肆在大嵙崁一帶,取籐熬膏,亦良。法須隨砍隨熬,乾則無用矣。恆邑產自番社,人固不知此,莊民亦未有取而熬之者。


本條史料主要講述雞血藤膏的製煉法。


本條史料出自於《恆春縣志》。《恆春縣志》是恆春縣的方志,主修者是時任恆春縣知縣陳文緯,總纂為屠繼善,書成於1894年(清光緒20年)。然而書成之時正好遇到甲午戰爭並將臺灣割讓日本,書稿便被陳文緯帶回中國,因此在當時並未刊行,且不知書稿流向。1948年冬天,臺灣大學教授方豪意外在中研院史語所搬遷來臺的文物資料中發現了《恆春縣志》的書稿,之後交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將書稿校對後出版。


雞血藤是中醫常用的中藥之一,有行血補血,調經的作用。也可用於舒筋活絡、風濕痹痛、手足麻木、肢體癱瘓、血虛萎黃等病症。雞血藤的命名由來,是因為當它的莖被切斷以後,斷面木質部呈現淡紅棕色,不久便會有鮮紅色汁液流出來,彷彿雞血一般。《本草綱目拾遺》載有雞血藤膏,書中記載:「乃藤汁也,似雞血,每得一莖,可得汁數升,乾者極似山羊血,取藥少許投入湯中,有一線如雞血走散者真。」清代臺灣雞血藤膏的產地主要在大嵙崁 (桃園縣大溪鎮的舊名)一帶。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雞血籐(雞血藤) / 撰寫者: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602186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資料來源
恒春縣志卷九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創作者
屠繼善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