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茯神:本草云:「松脂千年為茯苓,又千年為琥珀;今人往往於松下得茯苓,有重斤許者」。本草釋名:「茯苓,一名茯靈,一名茯兔;抱木者名茯神」。鄞縣志云:「出大松下,附根而生,無苗、葉、花,實作塊如拳。在土底,大者數斤,似人龜形者佳。皮黑,肉有赤、白二種。或云:多年松脂所成」。今恆邑後山產者,重至□□斤,不易得;得而服之,洵可延年。海外蠻荒,於今甫闢,故有此佳物也。
本條史料主要講述恆春野生茯苓服用之後可以延年益壽。
本條史料出自於《恆春縣志》。《恆春縣志》是恆春縣的方志,主修者是時任恆春縣知縣陳文緯,總纂為屠繼善,書成於1894年(清光緒20年)。然而書成之時正好遇到甲午戰爭並將臺灣割讓日本,書稿便被陳文緯帶回中國,因此在當時並未刊行,且不知書稿流向。1948年冬天,臺灣大學教授方豪意外在中研院史語所搬遷來臺的文物資料中發現了《恆春縣志》的書稿,之後交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將書稿校對後出版。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始載於傳世最早的藥書《神農本草經》上,被列為上品。茯苓像香菇一樣,需要寄生於樹木,而茯苓特別喜愛寄生於松樹根。古人因為沒有顯微鏡,看到老松樹的根上長出了一塊外表棕色,內部粉白色的物體,便認為它是松樹精華所化生的靈物,稱它為茯靈(茯苓)、茯神或松腴。唐宋時期,將茯苓作為食材已是很普遍的事情。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曾寫到「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為並食之,日久氣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長生要訣」。臺灣也有類似的古早味糕點,以茯苓與米粉等材料做成的「茯苓糕」。清代時期的恆春開發較少,山區還可以採到野生、重達數斤高質量的茯苓,頗受當時養生家的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