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冬:一名天虋冬。爾雅疏云:「本草有天門冬,一名顛勒」。本草注曰:「抱朴子云:一名顛束,或名地虋冬,或名延虋冬。在東嶽,名淫羊藿;在中嶽,名天虋冬;在西嶽,名菅松;在北嶽,名無不愈;在南嶽,名百部」。李時珍曰:「草之茂者,曰虋;此草蔓茂,而功同麥虋冬,故曰天虋冬」。湖雅曰:「百部、天門冬二草,根相似,故百部一名野天門冬」。
本條史料主要講述天門冬在各地的古名。
本條史料出自於《恆春縣志》。《恆春縣志》是恆春縣的方志,主修者是時任恆春縣知縣陳文緯,總纂為屠繼善,書成於1894年(清光緒20年)。然而書成之時正好遇到甲午戰爭並將臺灣割讓日本,書稿便被陳文緯帶回中國,因此在當時並未刊行,且不知書稿流向。1948年冬天,臺灣大學教授方豪意外在中研院史語所搬遷來臺的文物資料中發現了《恆春縣志》的書稿,之後交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將書稿校對後出版。
天冬是百合科植物天冬的乾燥塊根,在最古老的藥書《神農本草經》中名列上品,天門冬的嫩枝可炒食、塊根煮熟後亦可剝皮後食用,所以也是一種救荒本草。它的藥用部位是塊根具有養陰生津、清火潤燥、袪痰止咳、利尿解熱之功效。外用治瘡瘍腫癤,蟲蛇毒傷。莖枝治皮膚病。植株常綠,造型秀雅,常被種在斜坡作為綠化美化植栽。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