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蒼耳

蒼耳:即卷耳。陸璣詩疏曰:「其實正如婦人耳璫,今或謂之耳璫草」。鄞縣志曰:「一名胡寢草,葉青白,類粘糊菜葉。秋間結實,比桑椹短小而多刺」。湖雅曰:「一名葈草;俗呼羊帶來」。猴洞山麓多產之。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蒼耳的植物型態。


本條史料出自於《恆春縣志》。《恆春縣志》是恆春縣的方志,主修者是時任恆春縣知縣陳文緯,總纂為屠繼善,書成於1894年(清光緒20年)。然而書成之時正好遇到甲午戰爭並將臺灣割讓日本,書稿便被陳文緯帶回中國,因此在當時並未刊行,且不知書稿流向。1948年冬天,臺灣大學教授方豪意外在中研院史語所搬遷來臺的文物資料中發現了《恆春縣志》的書稿,之後交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將書稿校對後出版。


古代中國據說是不產蒼耳的,根據北魏著名農書《齊民要術。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産者》之中引述《博物志》的講法:洛中有人驅羊入蜀,胡枲子著羊毛,蜀人種之,曰羊負來。」羊負來就是葈草,中藥名蒼耳,臺灣人習稱羊帶來。至於蒼耳是怎麼傳入臺灣的呢?這就無從查考了。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恒春縣志卷九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屠繼善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