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群芳譜曰:「一名昌陽,一名昌歜,一名堯韭,一名水劍草」。湖雅曰:「山家清供。吳興多石菖蒲,可栽為盆玩」。又曰:「有數種:一種葉有劍脊,高尺餘;一種細葉,高四、五寸。俱生石水間,並為石菖蒲。古云:昌本、昌歜、昌陽,皆指此。今人專以細葉者,為石菖蒲,非也。有極小葉,僅寸許,曰錢蒲,亦以供玩。別有泥菖蒲,一名白菖水菖蒲、一名溪蓀,葉皆無劍脊,並無用」。恆產者,俱有劍脊。
本條史料是《恆春縣志》引述《群芳譜》講述石菖蒲的賞玩文化。
本條史料出自於《恆春縣志》。《恆春縣志》是恆春縣的方志,主修者是時任恆春縣知縣陳文緯,總纂為屠繼善,書成於1894年(清光緒20年)。然而書成之時正好遇到甲午戰爭並將臺灣割讓日本,書稿便被陳文緯帶回中國,因此在當時並未刊行,且不知書稿流向。1948年冬天,臺灣大學教授方豪意外在中研院史語所搬遷來臺的文物資料中發現了《恆春縣志》的書稿,之後交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將書稿校對後出版。
石菖蒲有著悠久且豐富的文化底蘊,早在屈原生活的時代,就是一種極具傳統文化品味的植物。由於文人士族們對石菖蒲的鍾愛,後世甚至還出現了一種以菖蒲命名的花盆—菖蒲盆,菖蒲盆無固定型制,可以是圓形、方形甚至六角形,由於簡潔古雅,搭配石菖蒲栽植更顯文人雅趣,除了陳列於書房案頭賞玩外,也頗具收藏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