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金蕉

金蕉:似刀豆而圓,即芭蕉之實。一莖十餘比,一比數十莢。初純青,熟純黃,去其莢而食之,香味如湖雅所載之熟瓜。據采訪云:「性涼,治喉症、熱症最良」。


本條史料是講述恆春芭蕉的食藥文化。


本條史料出自於《恆春縣志》。《恆春縣志》是恆春縣的方志,主修者是時任恆春縣知縣陳文緯,總纂為屠繼善,書成於1894年(清光緒20年)。然而書成之時正好遇到甲午戰爭並將臺灣割讓日本,書稿便被陳文緯帶回中國,因此在當時並未刊行,且不知書稿流向。1948年冬天,臺灣大學教授方豪意外於中研院史語所搬遷來臺的文物資料中發現了《恆春縣志》的書稿,之後交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將書稿校對後出版。


恆春金蕉是芭蕉的一種,至今仍很有名,那是一種植株特別高,果莢又特別纖小可愛的香蕉,吃起來與大香蕉有不同的香味與甜味,因原產於南洋,又稱南洋蕉。 現在市場上看到的香蕉與芭蕉,大多是經由選種培育而成的品種,因此種子非常的細小,吃下去甚至感覺不到種子。過去未經品種改良的蕉,種子大而果肉少,吃的時候需要把籽吐掉才能下咽,也因此過去曾有過將芭蕉的籽用作藥材的紀錄。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恒春縣志卷九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屠繼善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