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檳榔

臺灣素產檳榔,幹直而聳,高可二三、丈,葉大如鳳尾,隨風搖曳。秋初子熟,采而剖之,和以蠣灰、裹以蔞葉,男女耽嚼,昕夕不絕。訂婚享客,以此為禮;謂食之可辟瘴也。


本條史料主要敘述檳榔的植物型態及食藥文化。


此條檳榔的史料,出自《臺灣詩乘》。《臺灣詩乘》的作者為連橫,按時間序收錄200多位臺灣詩人的1000多首詩作。由於該詩集編纂宗旨為「詩則史,史則詩」,因此被視為《臺灣通史》的附屬作品。連橫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期的文學詩作,呈現臺灣各個時代不同的歷史樣貌。


檳榔是傳統中醫重要的藥用植物之一,可以下氣消積,還可以驅蛔蟲。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記載嶺南人以檳榔代茶抵禦瘴癘之氣,具有四種功用:「醒能使之醉」、「醉能使之醒」、「飢能使之飽」、「飽後食之,則飲食快然易消」。早期臺灣訂婚宴客,經常以此招待賓客,也是禮俗常用的植物之一。惟近年來因國人食用檳榔的族群口腔癌比例升高,檳榔成為食用檳榔者最主要之致癌物,因此在宴客中的地位已逐漸消失。本品含檳榔鹼、檳榔次鹼及去甲基檳榔鹼等生物鹼,以及縮合鞣質、脂肪油、檳榔紅色素、澱粉、樹脂等。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臺灣詩乘卷三頁155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連橫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大正年間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