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馬祖以務農及捕魚為主,普遍家庭並不富有,勤儉已成了家常便飯,沒有多餘的錢可以添購衣物,身上穿的衣物大多是由美軍提供,再帶回家中經由婦女的巧手一針一線的裁製,褲子太長,就改短;鈕扣掉了,就縫上一顆新的,到了冬天,就在外套縫上暖和的內裡,讓家人可以度過冬日。家中的人幾乎都是做粗活,衣服容易破損,捨不得丟棄,只因家中沒有新的衣服可以穿,最後也是經過婦女的縫縫補補後,還可以再穿個好幾年。1991年(民國八十年),家裡的阿嬤在街上撿到一台縫紉機,原來是附近五金行丟棄的,雖然有些破舊但仍可以使用,帶回家中給兒子修理後,變得跟新的一樣,多了縫紉機,也讓阿嬤的針線活可以更快速又方便,每日每夜,看著阿嬤坐在縫紉機前,戴上老花眼鏡,縫製著一件一件大大小小的衣物,阿嬤的背影,流露著家家戶戶中婦女勤儉持家的精神,也默默的成了家庭的支柱,這台縫紉機,直至如今仍放在家裡的角落,發揮著它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