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黃貴潮(Lifok Oteng)收藏的電影票根

此幀照片為黃貴潮所收集的電影票根。黃貴潮於幼時臥病十年,養成了細膩心思與耐心,是常人難以想像的生命經驗,因此他的遺物中充滿了生活與生命的零碎與點滴。筆者曾嘗試詢問他為什麼要收集這麼多生命的「吉光片羽」?他只是笑笑地告訴筆者:「捨不得丟」。捨不得,是因為幼時生病而來的生命落失使得他更加珍惜每一個瞬間,儘管人生東飄西盪,他仍緊緊握著生命中每一個美好。「60-70年代正是台灣電影產業蓬勃發展的時期,可分為:1.健康寫實電影;2.武俠電影;3.瓊瑤愛情電影。1960年代,台海情勢走向穩定,由當時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同時在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了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叫好叫座。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將香港的電影技術帶來台灣。此時期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闈片《如西施》及文藝片。1960年代,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電影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到80年代才逐漸沒落。此外,知名愛情文藝作家瓊瑤的作品改拍成的電影,在60年代與70年代的台灣成為許多人的心靈慰藉與出路,雖然這樣的劇情大部分內容仍然保留在父權社會,多強調女人心思細膩的一面與要求女性保守意識。瓊瑤式的愛情文藝電影在李行拍攝《婉君表妹》(1965)與《啞女情深》(1965)大賣座後,不但開啟文藝愛情片的跟拍風潮,更建立瓊瑤電影的類型與電影王國,持續達十多年之久。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李庭語
  • 貢獻者
    計畫執行單位
    國立臺東大學
  • 創作者
    黃貴潮(Lifok Oteng)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