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民國61年)茶葉生產改進計畫-加強貯菁設備改善煎茶品質計畫。本計畫由茶業改良場執行,輔導製茶廠建立貯菁設備以改善煎茶品質。當時具有煎茶設備且可配合之製茶廠共計42家,由農林廳、縣市政府、製茶公會及茶改場派員實地會勘,選定16廠為本計畫示範茶廠,各示範茶廠之儲菁面積需至少140平方公尺。各選定製茶廠設備及環境不一,其貯菁裝置之設計由各茶廠繪製,送至茶改場核定及施工,需設置自動控制裝置、送風機、通風板、噴霧機及通風槽5大項,每廠設置費補助6萬元,需在1972年3月底前完竣,春茶開始使用。於1972年8月21-22日2天召集各製茶廠技術人員舉辦技術講習會,說明通風貯菁場之操作技術及使用注意事項。
當時臺灣外銷日本的蒸菁綠茶逐年增加,茶改場除輔導農民生產高品質且低成本的蒸菁綠茶。茶園管理方面,也希望茶農採用改良耕作法,建置適合機械作業之茶園,並使用適當的肥料,以增加茶菁產量。製茶設備方面,茶改場與各地製茶廠合作設置貯菁通風設備,並從日本寺田公司引進並示範自動化煎茶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