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南市風神廟內の雷神

臺南市風神廟在南河港西門城(今西羅殿)外。創建於乾隆四年(1739),原有屋二進,前進為官廳,凡從鹿耳門登陸,或駕小艇赴鹿耳門,或配船往廈門的文武官員,都在這裡候船迎送。後進主祀風神,即風之神,是航海者的保護神,祈求航海平安。供奉在此內的雷神神像,是司掌管雷的天神,俗稱為雷公、雷王,傳說它和電神形影不離,所以民間又把它們合稱為「雷公電母」,或稱為「雷爺電娘」。它們主要的職責是向人間呈示天威,捉妖除怪,扶正壓邪。民間傳說中流傳比較廣的也就是所謂的雷部二十四雷神。傳說他們都是玉皇大帝的守南天門的御林軍,以鄧化將軍為首,組成了天庭衛戍司令部,統率萬千雲雷。在民諺中,人們對不同的月份的雷有不同的好惡。正月裡響雷,注定這一年逃荒要飯搶飯的人很多,二月裡響雷,注定麥子、穀子成堆,是個豐收年景,三月裡響雷,注定糧食打的吃不完,連狗吃的都是白飯,是個特大的豐收年。暗含著人們對雨水季節的早晚,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的經驗總結。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池田敏雄
  • 出版者
    東都書籍臺北支店
  • 創作日期
    出版/發行日期:1944/日治時期
  • 全集/系列名
    臺灣宗教藝術數位化
  • 相關地點
    台南風神廟 臺南風神廟
  • 地點名稱
    南河/港西/港西/風神廟/鹿耳門
  • 緯度
    24.7157/22.51/25.2059/22.997316/23.081216
  • 經度
    121.163/120.462/121.686/120.195408/120.133018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