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鄭大洽辭去公職,出任菸酒配銷會的常務理事,這一時期的鄭大洽日趨熱衷地方事務的推動,隨後踏上政途,便是憑藉長期在馬公市街累積的人脈和財力奠定從政的基礎。1946年(民國35年),鄭大洽首次投入選舉,順利當選馬公鎮兩屆鎮民代表。 1950年(民國39年),鄭大洽長子鄭澤雄(1926-1949,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畢業,澎湖水產學校英語科教師)涉入「臺灣省工委李水井等叛亂案」被逮捕,地方上乃勸進鄭大洽參選議員,便於奔走救子,後順利當選首屆民選縣議會議長,但不幸鄭澤雄仍於同年11月29日被執行槍決。
鄭大洽之後於陸續當選第1、2、4、5屆的澎湖縣議員,並且全數出任議長。任內提案有「促請增加馬公來回臺南的航班」、「協助《澎湖日報》創刊」、「倡議修建順承門與孔子廟」、「西嶼鄉電氣化」、「擴建馬公商港」等等。1963年(民國52年),鄭大洽轉換跑道,當選臺灣省議員,提出多項促進澎湖地方發展的建議,諸如「促建澎湖跨海大橋」、「興建離島教師及警察會館」、「澎湖發電廠遷址案」、「增設公務員離島加給」等等。
1969年(民國58年)9月4日,鄭大洽因糖尿病辭世,享壽65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