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截取自茶葉改良場-製茶技術推廣手冊(1998年,民國87年)中的茶園分布示意圖。台灣的鐵觀音茶樹,具考是清代光緒年間(1895年)由台北市木柵地區的張迺妙、張迺乾兩位茶農,由鐵觀音故鄉福建-安溪引進純種鐵觀音茶苗,便在木柵樟湖山(就是大家熟悉的貓空)種植。
既然討論到鐵觀音茶樹名稱的由來,那就要聊聊關於它何時來台灣、如何來台灣及落腳於何方。台灣的鐵觀音茶樹,具考是清代光緒年間(1895年)由台北市木柵地區的張迺妙、張迺乾兩位茶農,由鐵觀音故鄉福建-安溪引進純種鐵觀音茶苗,便在木柵樟湖山(就是大家熟悉的貓空)種植,剛好這一代土質與氣候環境適合鐵觀音品種茶樹的生長,所以栽培面積拓展得很快。目前在台北市木柵指南宮後廣闊的山區,四處都是翠綠層次分明的茶園,那就是享譽盛名的木柵鐵觀音茶區。
茶葉從命名、何地而來、何處而去,無不處處與當地的民情人文交織在一起,小小的線索即可窺見其歷史脈絡悠遠,這就是文化迷人之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