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發展館記載,此鍵盤為1973年所研製的第一個中型中文鍵盤。當時計算機工程學系的謝清俊教授與研究生劉錫麟以字根為基礎,建構中文輸入的第一個平台。這個宣稱是「中型」的鍵盤長32鍵,寬20鍵,右邊的中文鍵入區有496鍵,每一個鍵代表一個字根。字根與字根透過「直連」(比方「肯」字是「止」與「月」兩個字根的直連)、「橫連」(比方「林」字是兩個「木」字根的橫連),與「包含」(比方說「周」是「ㄇ」字根裡包含「土」與「口」兩字根的直連)等關係,來直接「造出」中文字。
相較明快打字機的找字運作,這部中文電腦更徹底地拆解、擠壓與組合中文字,比方說怎樣分配字根的大小比例,印出來的字才不會頭重腳輕,左肥右瘦或腹大中空,看起來不像中文。不過,這個做法確實讓「電腦說中文」產生了曙光。據謝清俊表示,用這種方式可以拼出8532個字,記憶空間更減少到四十分之一。
此鍵盤不僅是交大所製成的第一個中型中文鍵盤,也是世界最古老的中型中文鍵盤。此鍵盤的設計概念與相關分析可見「中文字根之分析」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