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嵩嗜詩工書,頗承家學,其字以顏魯公之法轉入行草,兼具二王及宋人筆意,峻拔宛轉,剛中帶柔,為世所珍。至若詩采遺稿,1968年由季子銘瑄編排梓印,並得于右任題辭、李漁叔、成惕軒作序,以《太岳詩草》行世;後十數年,銘瑄復於先人遺篋中,輯得太岳早年之作六百餘首,細為董理,於1987年出版,名曰《太岳詩草補遺》。1992年,龍文出版社影印二書兼附手稿,收入《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
《太岳詩草》集分上、下,前者乃莊嵩親選之作,由少及老,繫年為編,題材賅廣,各體兼備;至於後者,則係哲嗣揀輯既餘,棄璧重拾,鴻爪再得,大抵為嵩英年所書,或律或絕,率皆短章。
此外,下冊另附「詩畸」若干及其手稿遺墨重重關卡,字字講究。自唐景崧撫臺以降,士子頗好此道,可知太岳雖素威重,於詩會雅戲之和,猶能絕其崖岸,共其吟樂。至若親筆遺珍,則其貴重,固不待言,而嵩之細字墨寶,亦以此公諸於世。
另且,嵩慕陶喜菊,徧觀詩集題詠,顯係情有所鍾,諸如〈賞菊〉、〈乞菊〉、〈訪菊〉、〈畫菊〉、〈盆菊〉、〈催菊〉、〈品菊〉、〈詠菊〉、云云,以其貞潔挺挺、耐霜矻矻,騷人當有以取法,而太岳寢跡衡門、遺世獨立之思,則不難想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