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教育三字經》,張淑子著,1935年(昭和10年)嘉義蘭記書局刊行。本書或為張淑子開設書房時之教材。
「三字經」是傳統漢人社會蒙童教育的基本書目,日治時期臺灣文人多有仿擬之作,以承載那個新舊交替的時代,漢文、儒家文化流失的焦慮,以及維繫傳統精神的努力,如新竹王石鵬(盤鍼)著有《臺灣三字經》。
臺中張淑子《精神教育三字經》卷首云:「為學者,修此詞。句易讀,義易知。本島事,詳此冊。啟童蒙,頗相適。」其要旨在傳遞傳統教育的句讀、義理知識之外,「本島事,詳此冊」反映了1930年代鄉土文學風起雲湧的時代背景下,對臺灣自身史地知識的重視,書中並述及當時臺灣之現代建設與發展,兼容傳統與現代,直可與王石鵬《臺灣三字經》媲美;但同時,亦可見傳統文人與殖民體制的妥協之處,如上圖提及「二宮氏」「菅原公」,前者為日本的勤學楷模二宮尊德,後者則是被譽為日本學問之神的菅原道真,顯示了傳統文人在殖民政體下的難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