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交大成功研製國內第一部小型電子計算機。一開始由楊超植、謝清俊、蔡中川教授及數位研究生一起設計研發,但進行了一年之後,因為問題繁多,成功遙遙無期,便只剩下蔡中川教授孤軍奮鬥。經過了一年的鍥而不捨,成功研製國內第一部小型電子計算機。根據蔡中川教授的回憶,當時最困難的地方便是線與線之間的干擾,這些干擾會互相改變電位,導致結果的錯誤和除錯的困難。這台國內第一部小型電子計算機,不只可以計算簡單的數學運算,也可以計算較難的函數,像是平方根、斐波那契數列和貝索函數,可謂是相當強大。蔡中川教授也因此成就榮獲1972年優秀青年獎章。
1981年蔡中川教授與徐佳銘博士共同指導蔡偉建研究生,花了一年時間,自費研製成功國內第一部可由程式控制之工業機械手。蔡教授說,製作這個工業機械手是因為想要引起政府、社會、工廠之廣泛注意,做進一步的研究發展,因為相較於其他已經將機械手投入生產中的國家,台灣在這方面還遠遠落後於這些國家。
1986年,蔡中川教授指導研究生張本元開發完成國內第一套可排印全頁中文報紙的電腦化系統。此研究利用了蔡中川教授在1983年指導李鴻鈞研究生所研製之小樣排版系統及標題製作系統。此項研究曾經參加全國性研究機構的展覽。蔡教授也將這種全頁組版系統比喻為做積體電路,比起早期報紙的鉛字印刷,文章被分割為一塊塊的長方形,這種排版方式是先分割位置再去填字,形成走文,更能有效的利用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