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昭和7年),李碩卿與門人李建興同遊臺灣東部,自瑞芳出發,經宜蘭、花蓮、臺東、屏東,到達高雄,遂自高雄搭火車逕返臺北,共歷八日。旅行中,頗有所作,以東臺為主,西部僅為車程路過,因而書寫題材皆以東臺為主,1938年(昭和13年),門人以此次壯遊難能可貴,故請刊行,翌年編成,顏之為《東臺吟草》。2001年(民國90年),龍文出版社將此本影印出版,是為目前通行之版本。
《東臺吟草》實為東臺旅行文學先鋒之作,細膩地描寫出臺灣東部開發期間人民生活之樣態、山川地理之特色。三○年代,一向被視為「後山」的東臺灣,公路、鐵路乃至花蓮港,在日人的經營下,已有初步建設的成果,旅行/觀光活動是驗收這些建設的方式之一,它們共同構成殖民現代性的一環。
東臺灣多元的原住民亦詩人書寫之重點,並呈現為重層之視域。原住民出草的習俗曾經是移民後山、開拓後山成為不可能的任務。在序裡,他說:「在花蓮臺東間車中聽蕃歌一闋,同車有深諳蕃語者為予意譯其詞……予聞不覺心花怒開,吟興勃發,率爾草成百廿餘章。」總之,這本旅遊作品結集除了留下日治時期東臺人民俗風情畫,在字行裡,則流動著自然生新的氣韻,頗有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