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菸葉栽種從日治時期開始,但全盛期是在1970年代,種植面積曾高達 300多公頃,菸田主要分佈社寮、山崇、下坪、硘磘、德興、福興、田子、中崎、中和等九個里。竹山菸葉在秋天栽種冬季收成,秋天可看到菸農穿梭田野,菸培仔中的菸葉生產更是勞力密集的工作,每年歲末到年初可見菸寮天天生火,燻烤菸葉。早期菸葉利用日曬燻烤;至1960、70年代才改大坂式,以爐灶熱氣燻烤菸葉;1976年後又改良以推積式用柴油乾燥機燻烤延用至今。
菸業主要是在烘培菸葉,主要步驟為:早晨露水初乾時摘取成熟的菸葉,將菸葉做初次分級並串聯在聯竿上,串滿菸葉的聯竿掛在掛架上後,連續四、五天日夜不斷火烘焙;隨時間調整菸窯內的溫度及溼度,大致分為三期:黃變期、定色期、乾燥期;完成烘焙後始進行第二次分級「調理」整理菸葉,花最多時間,最後綑包儲藏,直到繳菸置菸草站之前,這段期間內都需確保菸葉乾燥。
竹山市街外圍及更外郊的平原,曾有客家人種植菸葉田或烘燻菸葉,更在山崇、硘磘、下坪等客家聚落留存兩、三座紅磚菸寮,許多客家人因菸業定居竹山,甚至靠毅力做到三個菸寮和十幾甲田規模,菸葉場竹山輔導站見證竹山產業、文化融合過程與發展,但其隨廢除菸酒公賣條例、停止菸葉契作而成為夕陽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