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臺灣電力公司為維護舊東西高壓輸電線路,著手改建日治時期的駐在保線所共9處,分別為:霧社、廬山、雲海、天池、檜林、奇萊、磐石、龍澗及銅門。保線所提供輸電線路維護員居住和儲備緊急搶修器材,故能高越嶺古道成為臺電巡視鐵塔的主要道路。
早年各保線所配置2至3名保線員,保線員一上山就是3、4個月,每次需自負20、30公斤糧食,連同裝備和器材負重超過40、50公斤。高山環境成為保線員健康與安全的挑戰,保線員通常是徒步維修或巡視輸電線,冬天雪季時也須出動,有時大雪掩路,有時在雪地樹林內迷失好幾個鐘頭,甚至是下雪時爬上輸電鐵塔清除積雪和冰柱避免壓垮輸電系統,故有「保線牛」之稱。
1999年相繼發生「七二九」及「九二一」全臺大停電,其後為防止山崩、地層滑動,並避開斷層帶、舊礦等危險,臺電也加強地質分析供設計施工確保塔基及送電安全。2009年更完成全球首創以數位系統結合網路通訊「超高電壓輸電線路故障測距系統」,取代傳統尋找線路事故位置,颱風時深山區超高電壓線路故障時,可在最短時間測出故障點,加快修復腳步。
目前臺灣東部的用電增加,無多餘電力輸出西部,因此自2016年開始舊東西線已不送電,而保線員也功成身退。目前僅剩雲海、檜林、磐石三處保線所,其中雲海保線所成為山友休息站,常見山友在此煮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