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能高越嶺道與臺電保線路

能高越嶺道與臺電保線路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能高越嶺道與臺電保線路

能高越嶺古道西起霧社、櫻社(廬山),越過能高山(海拔3,261公尺)與奇萊主山南峰(海拔3,357公尺)鞍部,東下木川溪(木瓜溪),至花蓮銅門,全長約85公里,是早期東西部族群遷徙或商旅往來的捷徑。

日治時期官方為加強對原住民族群的統治,1917年起耗費龐大人力修築「能高越道路」(能高橫斷道路)作為警備道路,自木瓜溪邊初音,沿溪經過瑪得蘭社,攀越海拔2,424公尺天長山,經桐里、板邊、奇萊山、東能高到達稜線2,818公尺的中央山脈,再到富士接「合歡橫貫道」往霧社全長90公里(初音至銅門約5公里),中間10餘公里鑿壁而過,並在沿路設16個駐在所,進行線路管理與保修。

1943年日本電力株式會社著手在霧社至銅門(即「合歡橫貫道」及「能高越道路」)興建「東西聯絡輸電線路」,將東部多餘電力輸送到臺灣西部,預計2年後完工。然而在1944年夏季遭遇颱風,加上戰爭時期的物料不足,直到隔年8月日本因戰敗離臺時僅完成44公里線路測量、巡視路開闢及木塔基礎建築。

後續由臺灣電力公司接手將日治時期所有發電設施修復運轉,在40萬美元的援助下,由美臺專業人員共同規劃、定線及施工,於「能高越嶺古道」沿線拓建人行道,佈建東西向輸電電塔,自1950年開始興建直到1953年竣工,完工後將舊有日人遺留之駐在所改設為保線所,因此能高越嶺道又被稱為「能高保線路」或「臺電保線道路」。

(圖:日治時期能高越嶺道上設置之能高駐在所)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0.0
所在地-經度
0.0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陳婉箐,〈第一條生態旅遊示範國家步道 登能高越嶺 思舊東西線〉,《臺電月刊》672,(2018年12月),頁42-44。 「東電西送」,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東電西送(瀏覽日期:2020年9月6日) 「霧社-銅門道(能高越嶺古道)兵要地誌圖」,中華民國地圖協會,網址:http://www.ccartoa.org.tw/news/2018/180409.html(瀏覽日期:2020年9月6日) 黃麗芸,〈臺灣經濟的保命線路 走過一甲子功成身退〉,中央通訊社,網址: http://appweb.cna.com.tw/webm/news/firstnews/201702255007.aspx(瀏覽日期:2020年9月6日) 「臺灣電力發展史:始於劉銘傳建設,光復後經歷恢復與整備階段」,【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9481(瀏覽日期:2020年9月6日) 「歷史與發展」,臺灣電力公司,網址:https://www.taipower.com.tw/TC/page.aspx?mid=33(瀏覽日期:2020年9月6日)
撰寫者
陳佩芳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