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大林業最風光的時代,水里也成爲進出的最大轉運站,當時丹大林區所砍伐的一級原木主要是外銷到日本,前來標售的木材行更遍及各地,有遠從羅東、花蓮、臺北等地南下。進出水裡坑的柴卡車有200多輛,光貨運行就有36家,而託運行的生意可說是熱鬧非凡。
載運木材卡車每天穿梭在丹大林道高陡的窄道上,自水里至林班地共有68公里(加上支線共80公里),卡車將木材載運至水里火車站後,由集集支線鐵路轉縱貫線後再到基隆出口。一般木材商大部分選擇以卡車載送,因為火車載貨量雖大但轉運過程手續太繁瑣,且需通過重重關卡。當年一輛卡車的車價甚高,一般卡車司機無法獨自承攬一個貨運行的商號,因此在水裡坑出現了許多「窕行」合併商號的情形,載運木材的卡車只需加入「窕行」繳交行費,就不需獨立繳納牌照稅。
標得丹大林區伐木權的孫海,因林班每天的出材量龐大,孫海便從日本購買了30輛日野牌卡車,分配給運木材的司機和開拓「丹大林道」的退伍榮民。卡車司機以部分工資抵車款,最後便能擁有該輛卡車,這項福利也使得當時許多卡車司機從原本的「僱工」,最後躍升為擁有貨車的「老闆」階級。而只要擁有卡車車輛,就能依附「窕行」為木材商運輸木材,這便是當時水裡坑在木業發達的時空下所產生「合作關係」的社會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