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里鄉舊名水裡坑,因位於鐵路集集支線的終點,也是進入玉山、阿里山的起點,因此扮演著轉乘、過渡與短暫停留的功能角色。尤以1951年至1971年間伐木業巔峰時期,水里湧進了大批林業生產相關的流動人潮,從小工、伐木技術工、貨車司機,到木材商人等絡繹不絕,「旅社」便成為來到此地的商旅、工人踏出水里火車站的第一個景觀。
1958年木材商人孫海取得丹大林班的伐木權後,水裡坑的旅社一家接著一家開張,據統計在鼎盛時期,登記營業的旅社高達35間,創下水裡坑的歷史高峰。來自他鄉的工人們無論是放假返家或返回山上,都必須從水里搭火車進出,因此水里便成為這些轉乘者暫時停留與夜宿的地方。相繼而來的是丹大林道開放也帶動攀登臺灣百岳的熱潮,水裡坑亦成為登山客入山前的採買物資前哨站。
座落在水里火車站旁的大觀旅社和登山旅社等,可說是水里鄉的知名地標。在過往的繁華歲月中,曾有無數登山客甫踏出水里火車站便投宿於大觀旅社,這是一棟二層樓的古老日式小旅館,許多登山客在隔天清晨三、四點鐘就整裝待發,搭乘上山的柴卡車一路巔頗入山。隨著伐木業的沒落,加上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震毀許多古老的旅社建築,連帶讓水裡坑的黃金歲月也隨著記憶走入歷史。
照片為水里經濟旅社,2020年現在仍做為民宿經營。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