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里鄉的車埕村於水里溪畔邊,舊名「外車埕」,後改稱車埕。日治時期外車埕(閩南語「車場」)曾有數百部輕便人力臺車銜接至埔里糖廠,當年四輪人力臺車上坡路段需人力推車,從埔里穿山越嶺到車埕,賺辛苦錢的車伕們經常在車埕休息和聚賭,故車埕又稱「賭博寮」。
當時日本人看中日月潭豐沛的水力,在社子庄(今鉅工村)蓋明潭發電廠鉅工分廠(又稱鉅工電廠或水裏坑發電所),至1937年完工,後來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為癱瘓全臺電力,疲勞轟擊鉅工發電廠,車埕也連帶遭殃。戰後初期的車埕經濟蕭條,加上1959年的八七水災,大水將街道民房沖毀,村民多數遷到車埕村。1958年孫海標得丹大林區的採伐權,在車埕投入巨資,購地設辦事處、貯木場、製材場、倉庫、員工宿舍等,車埕居民也陸續投入振昌木業員工行列,轉變成頗具規模的木材村。
1960至1975年間丹大林區日以繼夜載下山的檜木,先在車埕鋸製成一般規格的木材,或打成紙漿所用的小碎木屑,亦有直接將原木運至臺中、高雄港外銷,外銷的檜木裝貨到半夜再由集集支線運出。興盛時期,車埕木材廠區的員工有600多人,若含伐木工、運輸工與道路維護工人則多達3000餘人。
1978年孫海在車埕另設合板廠,與振昌木業廠房櫛比鱗次,除在地居民,也有許多來自各地的專業人員進駐。長久以來,振昌木業與車埕居民休戚與共,故又被稱為「振昌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