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土庫路邊的小農攤販

臺灣傳統的農村社會中,有兩種重要的公共空間,即「廟口」跟「店仔頭」,而這兩種空間常常巧妙地連結在一起。因為寺廟是在地人的精神寄託,進香客、觀光客車水馬龍,自然容易促成當地經濟活動的發展,並以廟口為軸心展開各種商業行為,附近的雜貨店、香火舖、糕餅店林立,甚至在地人相互交易各種農產品、日常工具的菜市場。這種精神生活與經濟生活緊密連結的模式與空間,長久下來,能夠凝結幾代人的歷史記憶,在地的文化傳承遂得以紮根。

土庫老街上最重要的兩個老市場,即順天宮前的第一市場(當地居民稱舊市場),第一市場經過整修後已成為文創市集;另外則是位於中山路88號的零售市場(當地居民稱新市場),但目前在第三市場興建後此處已閒置廢棄,但有許多在地的農民因為第三市場較偏僻,因此還是選擇繼續在中山路及文化路上自己擺攤販售。農民自己種的農作物,品項隨季節而有不同,除了價格便宜以外,偶爾還有一些少見的農作品項。另外對於廚藝不精的顧客,農民還會教授料理方法,在這些經驗裡。年齡已80歲仍在擺攤的農婦表示,以前曾在新菜市裡擺攤,但市場移走後,就改在文化路上擺,賺一點當作零用錢。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留下土庫舊市場:遊子的情感地圖」,上下游News&Market,網址: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21405/(瀏覽日期:2020年10月1日) 「【野地生活練習】逛市場,帶回蔬菜小花園」,農傳媒,網址: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32156(瀏覽日期:2020年10月1日)
  • 撰寫者
    黃淑玲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