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秀峰村竹圍橋當今地景

秀峰村竹圍橋位於南投縣鹿谷鄉秀峰村,照片由張家榮於2011年在清水溝溪畔所拍攝。此座水泥橋為竹圍橋,當地人又稱「竹圍仔橋」,照片右側為鳳鵬巷,照片左側則為竹圍仔聚落,該聚落三面環水、一面環山,故竹圍仔聚落聯外交通只能倚靠此竹圍仔橋。照片可見橋樑底下為清水溝溪,河水清澈見底,河中有些許巨石,此條溪畔由當地居民發起護漁活動,故禁止於河流內釣魚捕撈。而照片中橋樑後側可見大片土石流殘跡,確切形成日期約在1990年代,當年土石流阻斷秀峰村坪仔頂圳取水口,造成當地無灌溉用水可用,成為不再可種植水稻的旱田,對當地居民農作和收益影響甚大,但南投縣水利局考量修復後效益不足而至今未進行整修。

照片最前側為第一代竹圍仔橋道之三座水泥墩。竹圍仔第一代水泥橋為小型水泥橋,需由地勢較低處架設橋面,並於清水溝溪中設一水泥橋墩已跨越40公尺之河面,因此由此成下坡之舊路,為第一代竹圍仔橋之遺跡。

第一代竹圍仔橋由竹圍仔聚落村民林獅先生發起建設,起初計畫建設小型吊橋,後在鹿谷天主堂德裔美籍神父謝省躬(Robert Russell Sprinkle, 1906-2003)給予經費支持下升級為小型水泥橋,如此雖讓造橋成本大幅提升,卻省下日後吊橋的維護成本,也讓當地居民有一條安全回家的道路。亦可見謝省躬神父在1955年來鹿谷傳教後,利用美援、外國基金會資源協助當地進行公共建設,力求提升當地人生活水平,尤其橋樑建設不僅提供安全的交通,亦提升當地的經濟發展。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張家榮/胡朝欽
  • 創作者
    張家榮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